世界报社新闻中心(香港讯)
一場震驚全美的政治暗殺事件,在短短數日內掀起滔天巨浪。美國知名右翼評論員查理·柯克於9月10日在猶他州演講時遭槍手狙殺,年僅31歲的生命戛然而止。案發後不到48小時,聯邦調查局(FBI)宣布重大突破:22歲嫌犯羅賓遜已被逮捕,而舉報他的竟是自己的父親。
這起事件不僅暴露美國日益加劇的政治極化與暴力風險,更引發總統特朗普強烈譴責,誓言“將兇手送上死刑台”,並追授柯克“總統自由獎章”,將其推向國家英雄的高度。
屋頂狙殺 監控畫面曝光
事發於猶他州奧勒姆市的猶他谷大學校園內。當時,柯克正在為其創辦的青年保守組織“美國轉折點”舉辦演講,現場聚集數千名支持者。
根據FBI公布的監控畫面,一名身穿全黑服裝、頭戴棒球帽與太陽眼鏡的男子,潛入會場建築頂樓,以高性能步槍精準射擊,子彈直擊柯克頸部。槍響後,嫌犯迅速穿越屋頂,行至屋簷邊緣躍下地面,隨後穿越停車場,逃入附近樹林。
關鍵證據:
→ 樹叢中尋獲作案步槍,槍身與彈藥刻有潦草字句,包含姓名縮寫與政治標語。
→ 子彈上刻有與“跨性別權利”及“反法西斯主義”相關的意識形態標記。
→ 屋頂留下清晰掌印、鞋印與生物痕跡,可用於DNA比對。
FBI一度懸賞10萬美元徵求線索,並呼籲公眾協助辨認嫌犯。然而,追捕過程卻因資訊混亂引發爭議。
案發當天,猶他谷大學率先發出警報稱“一名嫌犯已被拘留”,但約一個半小時後便稱已釋放。隨後,FBI局長帕特爾在社交平台上宣稱“第二名嫌犯已被捕”,卻遭猶他州公共安全部門否認,直言“嫌犯仍在逃”。帕特爾隨後改口稱“第二名嫌犯已釋放”。
此舉引發輿論譁然。美媒批評:美政府官員資訊披露遲緩、混亂且自相矛盾而受到干擾。各執法機構之間以及與公眾的溝通一團糟,加劇人們的恐懼和不確定感。一名白宮匿名官員更怒批:這種表現對白宮、對民眾都不可接受,將追究責任。
親父舉報 嫌犯落網
就在全國焦點聚焦於追捕行動之際,戲劇性轉折出現。
據消息人士透露,22歲的羅賓遜在案發後向父親坦承自己殺了柯克。其父震驚之餘,立即聯絡當局舉報。
調查顯示,羅賓遜近年變得更加政治化,曾在家庭聚餐中公開表示不喜歡柯克,指對方“散播仇恨”,並提及柯克即將到訪猶他州,顯示其犯案早有預謀。
案發數小時內,特朗普在白宮發表全國講話,將事件定性為由激進左翼煽動的“政治暴力襲擊”。
他嚴厲譴責:“多年來,激進左翼將像查理(柯克名字)這樣愛國的美國人比作納粹、罪犯,這種仇恨言論直接催生了今天的恐怖主義。”
言論清算 境外亦追緝
柯克之死引發保守派群情激憤,一場針對“幸災樂禍者”的“言論清算”迅速蔓延全美。
多地教師、公務員、企業員工因在社交平台發表“暗殺讓我心情大好”、“美國今天變得更偉大了”等言論,遭即刻解雇或停職調查。
極右網紅盧默在社交平台發起“起底行動”,揚言:“我會讓每個慶祝他死亡的人身敗名裂。”
更令人矚目的是,美國政府將審查範圍擴及境外。
副國務卿蘭多於9月11日宣布:任何外國人若在網路上“讚揚、合理化或輕視”柯克遇刺案,將面臨簽證被拒或吊銷。
此舉被視為特朗普政府強化“言論邊境管制”的里程碑,也引發國際社會對“言論自由界限”的激烈辯論。
有分析認為,柯克之死,是美國政治暴力節奏加快的又一警鐘。
近十年來,美國已發生多起政治暴力事件:
→ 特朗普去年遭暗殺未遂
→ 明尼蘇達州議員夫婦家中遇害
→ 賓州州長住宅遭縱火
社交媒體的極化效應,使政敵被視為“必須消滅的敵人”。而此次事件中,無論是極右對“慶祝者”的清算,還是極左對“仇恨象徵”的清除,都顯示暴力邏輯正在滲透美國社會深層。(完)
【編輯:陈旭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