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遺留的建築課題:鹹水樓

来源:香港中通社 2025-09-13 08:20

香港中通社9月12日電(記者 徐嘉儀香港市區發展進程中,大量舊式樓宇需要重建,其中以“鹹水樓”問題最受關注。

香港中通社圖片

鹹水樓是香港60年代至80年代的產物,當時淡水供應不足,部分承建商為節省成本,便以海水(即鹹水)拌和混凝土建房。由於海水含有鹽分,會造成鋼筋腐蝕,影響建築安全。

這些鹹水樓到1982年才東窗事發,26座公屋樓宇被揭發有即時倒塌風險,政府立即清拆。而整體結構安全、不需要即時拆卸的問題公屋,分佈在全港各區,逾30座樓宇近年已在重建計劃中被清拆,也有近30座仍在修修補補。

位於香港南區的華富邨是在1968年建成,有七棟樓被揭發是鹹水樓。香港南區區議員林詠欣告訴記者,華樂樓、華康樓及華昌樓早年驗出混凝土不合標準,因承重牆結構不足以承受樓宇負荷,當時安排部分住戶遷出,騰空地方加裝鋼架鞏固牆身,減輕樓宇負擔。

“華富邨因建築年代較久遠,我們每月都會接到十多宗大大小小的投訴,涉及外牆剝落、牆身滲水、電線外露等。”

去年,房委會公佈將華富邨全邨分三期清拆及重建,先清拆的樓宇中就有鹹水樓,居民可提早在2026年開始入住毗鄰的新落成公屋。

同屬舊樓、位於香港沙田區的瀝源邨則暫未有重建計劃。該屋邨完建於1975年,有5座樓宇被列為問題公屋。房屋署2010年曾進行勘查,結果顯示樓宇結構狀況良好,只要稍作維修,樓宇壽命可延長。

記者到瀝源邨實地觀察所見,大部分樓宇外牆都有大塊牆皮剝落,樓宇內部雖較老舊,較高樓層也有牆皮剝落,但未見結構明顯損壞或牆身開裂的情況。居民唐小姐對記者表示,頂樓天花板偶爾有滲水,房署都有修補,稱自己住了20多年從來沒出現安全問題,認為仍適合居住。

特區政府一直重視公屋維修和保養,樓宇結構安全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定期檢驗,若出現結構問題,會先進行鞏固,並納入計劃按序拆除或重建。

但除了被揭發的公屋,還有其他的鹹水樓未有統計。根據屋宇署紀錄,截至去年底,香港有近9000棟私人住宅樓宇樓齡達50年或以上。有不少是“三無大廈”,即沒有業主立案法團、物業管理公司或居民組織的大廈,欠缺維修,潛在隱患。

特區政府近年多管齊下解決難題,在推動樓宇復修重建的同時,今年啟動“聯廈聯管”試驗計劃,安排物管公司聯合管理鄰近舊樓,令居民能以相宜的費用獲得管理服務,確保樓宇的維修保養。相信隨著市區重建步伐推進,不合規的鹹水樓將被逐步淘汰。(完)

【編輯:陈旭颢】


相关阅读
© 2023 世界头条 http://www.sjtef.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粤ICP备20231387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867138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