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虎)在海南岛东部的潭门镇,这个与博鳌并称琼北两大“明星小镇”的地方,世代居住着一群特殊的渔民。他们与其他渔民不同,不是在水面捕鱼,而是潜入珊瑚礁中捕捞海珍品。他们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开发南海的特有群体,自宋元至今,世代耕耘着这片广阔的“祖宗海”。

《更路簿》:南海航行的智慧结晶
在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潭门渔民依靠《更路簿》 和航海罗盘,在广阔的南海中航行。《更路簿》是海南渔民自编自用的南海航海指南,其中记载了南海诸岛的航向、航程和航行方法。
年近八旬的老船长苏承芬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3岁开木帆船,到69岁上岸,苏承芬凭借一个航海罗盘和一本《更路簿》,在南海闯荡50余年,从未迷航。他家中传承的《更路簿》,把浩瀚的南海装进了一本小小的册子里。
在没有现代仪器的帆船时代,潭门渔民创造了独特的航海技术。据《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潭门船长彭正楷分享过这样的经验:“在海中测验水流正常与否,是用炉灰捏成饭团一样,抛入水中,看其溶解程度如何。”
冒险与牺牲:海浪上的生死考验
潭门渔民的耕海之路充满危险。南海的风浪、礁石和台风,随时可能夺走渔民的生命。“哪一个潭门渔民,没有经历过九死一生?”老渔民何世轩如此感慨。在潭门镇上教村,一座纪念亭面朝大海肃立,上面刻着30名在西沙作业时遇台风遇难的渔民名字。这样的悲剧在潭门不是孤例。
面对海洋的凶险,潭门渔民中流传着“不死就有”的俗语,流露出他们的冒险精神和乐观态度。他们还有着“能斗山不斗水”、“宁可死在海里也不死在家里”、“再大的风浪也是船底过”等口头禅,展现出与大海搏斗的勇气和决心。

潭门渔民王老伯回忆,海上作业常需直面飓风与台风的肆虐。木帆渔船在热带季风期面对强对流天气时异常危险,有时桅杆折断,舱室进水,全船人须轮番排水、紧急抢修。在南海过去不太平的年代,渔民们还会遇到海盗侵扰。
守护祖宗海:爱国情怀的代代传承
对潭门渔民来说,南海不仅是提供生计的海洋,更是他们的“祖宗海”。这种观念深植于他们的文化中,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因”。当他们还在襁褓里的时候,祖辈与父辈经常远航数月,他们就会问祖母或母亲“爷爷干嘛去了?”“爸爸去哪里了?”长辈们的回答让他们自小就养成了对三沙的向往,并默默认为那里是他们祖上的“领地”。
在潭门,王家三代的故事尤为感人。王书茂出生于世代以海洋渔业为生的家庭,父亲王诗伦是一名航海经验丰富的渔民。王书茂18岁高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到三沙作业。后来,他的儿子王振锦也成为一名南海渔民。在王书茂的带领下,一家人一起开船运送建筑材料,留下了“三代同堂建设南沙”的佳话。

王书茂不仅是渔民,还是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他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涉海工作,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1996年的一天,正在捕鱼的王书茂发现某国人员欲侵犯某无人岛礁,他带领民兵连弟兄,坚守岛礁7天7夜。尽管这意味着七天亏损八九万元,但他坚定地说:“守好‘祖宗海’是我们的本分。”
潭门渔民的爱国精神在关键时刻体现得淋漓尽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潭门渔民正常作业经常遭到部分周边国家的无理驱赶、袭扰和抓扣,但“这么多年来,在我南海领土作业的潭门渔民,从没有一人在外国军警的威逼利诱下,承认非法入境捕鱼。”潭门镇渔民协会会长丁之乐的话,让人对这个群体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精神信仰:海洋文化的内在支撑
潭门渔民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支撑着他们在茫茫大海上勇往直前。108兄弟公信仰是海南本土的海神信仰文化,是潭门渔民精神叙事的重要体现。
历史上,军坡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潭门渔民。军坡节是隋唐以来海南北部风行了一千多年的民俗,其背后的“慷慨悲歌”的家国叙事强化了潭门渔民远航三沙保卫“祖宗海”的观念与“悲情意识”。
潭门渔民还有着“保家安民”的行动传统。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清政府在潭门一带一直有驻防。至今,与潭门渔民聊天中还可以听到很多国家叙事的故事与情怀。老船长家中的摆设也经常可以看到国家主义的象征性符号,比如中国地图、毛主席画像等,这是帆船时代国家叙事的延续。
现代转型:从耕海到护海
随着时代的发展,潭门渔民也在不断转型。王书茂不仅是守护南海的模范,也是带领渔民转型发展的带头人。2013年,他响应政府号召,第一个承包大船——一艘850余吨的钢质渔船,带头开大船、闯远海。如今,潭门镇已有上百艘具备远海作业能力的大型渔船。
近年来,随着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潭门镇的上百艘木质渔船需要转产转业。王书茂又带头将自己的两艘渔船租赁出去,发展休闲渔业。他鼓励潭门渔民以渔船入股等方式,加入公司参与休闲渔业发展,发展特色渔家民宿。
如今的潭门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南海渔业文化旅游名镇,年均接待游客量160万人次。海上垂钓、海洋牧场、潜水捕捞体验基地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王书茂还带领村民发展工厂化海水养殖,养殖东星斑、东风螺,行销国内多个省市。产业兴旺让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
古帆船:缅怀先人的情感载体
在现代化进程中,潭门渔民没有忘记传统。潭门渔民的后人为了缅怀先人耕耘南海、开疆扩土的功绩,自筹资金,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建造了两艘古帆船。这些古帆船承载着潭门渔民后辈对先人的深沉缅怀和对南海的崇高爱国情怀。
这些古帆船是对潭门渔民古老航海智慧的致敬。在帆船时代,潭门渔民自己制造木质帆船远航三沙捕捞生产。他们凭借勇气和智慧,驾驭这些帆船,在南海中航行。
如今,这些重建的古帆船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忆,也是潭门精神的象征。它们见证了潭门渔民的坚韧不拔、爱国爱海的情怀,以及从征服海洋到守护海洋的转变。
潭门渔民的故事,是一部与海洋相依相存的史诗。从宋元初期开发西沙、南沙、中沙渔场,到如今转型发展休闲渔业;从依靠《更路簿》和罗盘航行,到驾驭大型钢船闯深海;从在海上拼搏求生,到守护海洋生态——潭门渔民始终与南海紧密相连。

正如王书茂所说:“我要用我的一生守护南海,让南海越来越美丽,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这种守海、爱海、勇往直前的闯海精神,必将在潭门人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同他们重建的古帆船,承载着历史,驶向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陈旭颢】
